近日,央视新闻曝光了一起重大保健品诈骗案,骗子把一瓶成本仅十几块钱的普通酒,吹嘘成能治百病的“灵丹妙药”,售价竟比成本高出几十倍,不少老年人在其诱导下争相购买。根据公安机关侦查,这起虚假保健品案件中被骗的老人高达3万多人,涉案金额超10亿元。性质如此恶劣,让人触目惊心。
明明漏洞百出的虚假保健品,为何能让老年人心甘情愿地上套?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“包治百病”的保健品骗局为何屡禁不止?我们又该怎样帮助老年人识破骗局、远离陷阱呢?
老年人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花冤枉钱买“神药”,根据一些媒体的调查和社会人士的分析,“洗脑”和“演情感戏”是主要因素。不法商家抓住部分老年人健康焦虑、情感孤独的心理,大凡以包治百病为噱头,用专利发明伪装科学,靠嘘寒问暖拉近关系。而且,这些商家的套路层出不穷,手法不断翻新。比如,先是会提供场所供老人们打牌下棋;或安排专人陪伴老人聊天提供“情绪价值”;甚至听养生课免费送米面蛋油等。当老人们放下戒备心后,他们又推出一系列看似“优惠”的促销活动,比如,买孢子粉送按摩椅,买海参送四日游,买灵芝口服液送老年手机……前前后后,不是打“感情牌”,就是灌“迷魂汤”,还时不时来点小恩小惠,送这送那的,搞得许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,稀里糊涂地就掏出了自己的积蓄,落入了精心设计的圈套。
此外,骗子还抓住了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渴望得到“速效治疗方案”的焦急心理,在网上、线下多个渠道激情上演“独门戏”,胡吹海擂,滥造剧情。为了让戏码演绎得更逼真,犯罪团伙还会通过现场假试验、雇佣一些老人当“托儿”说疗效、制造抢购假象等伎俩,让许多老年人信以为真,稀里糊涂就进了“八卦阵”。如,杭州市年过八旬的孙奶奶就险些花33600元购买无生产批号和使用说明的“脑心舒口服液”,事实真相是这类虚假保健品对心脑血管疾病根本没有直接治疗作用。
“坑老害老”的虚假保健品骗局屡禁不止,让一些老年人纷纷上当受骗,背后还反映出社会多元治理与有效管控存在漏洞。笔者认为,要从根本上遏制这一乱象的发生,仅在案发后进行打击处理是远远不够的,需提前给老人打好“预防针”。例如,为帮助老年人远离骗局,杭州公安部门创作“三不原则”防骗口诀并分发宣传册;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把握“三看”原则辨识虚假保健品和药品……这些做法各地不妨拿来学习借鉴。
多管齐下、依法依规综合施治更是关键。比如,保健品销售市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,各部门之间要加强联动联管,建立综合执法常态化机制,并提高违法成本,从根子上铲除诈骗行为滋生的土壤。此外,还应通过立法的方式,明确各部门的职责,避免遇到问题出现推诿扯皮,不管不问的情况。同时,构建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执法监督系统,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监测手段,提升保健品安全监管效能。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、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,提升老年群体的反诈意识,提醒老年人时刻保持警惕,一旦发现自己上当受骗,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做为子女,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家中老人消除这一不良思想认知,劝说父母不要迷恋于靠保健品养生治病,让老人明白保健品不是药品,它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,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。任何鼓吹保健品能治百病的言论都是谎言,不能轻易相信,要远离虚假保健品“坑老害老”的陷阱。平时,子女还要给予父母更多陪伴,缓解老人的孤独感,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,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权威有意义的公益科普讲座和健身娱乐等活动,既能增长知识,又能保持愉悦的心情,拥有健康的心态。
总之,只有各方协同发力,织密安全网,不给骗子可乘之机,才能让“包治百病”的保健品骗局无处遁形。在这里,也希望那些心怀叵测的人,多给这些为生活和子女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多一点善良和真诚,少一点套路和哄骗,让他们能够清净生活,安度晚年。(图片源自网络)(依山听月)